(文/真光淨土)
與人相處應該保持付出、學習的心態,一則有關懷,讓人感覺溫暖。二則有上進,能去惡向善。如此個體也好、整體也好,都是讓人所歡喜的,因為有正面性的思想,讓人的感受就是有歡喜心與之相處!
人都想活的安樂,但如果正見性的思想不夠,是需要親近善知識。因為人縱然說平時很看得開,但難免會有打結、情緒不穩的時候,若如此會打亂平靜的心,平時的笑容也就看不見,自己悶燒,也讓周遭的人憂心,這有可能會發生在你我的身上,所以平時對哲理的薰習,是應該保持,以免臨時抱佛腳,顯的倉促、不安!
網路摘錄:善知識猶如滿月
人都想活的安樂,但如果正見性的思想不夠,是需要親近善知識。因為人縱然說平時很看得開,但難免會有打結、情緒不穩的時候,若如此會打亂平靜的心,平時的笑容也就看不見,自己悶燒,也讓周遭的人憂心,這有可能會發生在你我的身上,所以平時對哲理的薰習,是應該保持,以免臨時抱佛腳,顯的倉促、不安!
網路摘錄:善知識猶如滿月
典故摘自《增壹阿含經‧卷八》
過去,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。一天,一位名叫生漏的婆羅門前往佛陀的處所,和其他比丘相互問訊後退坐一旁。
過去,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。一天,一位名叫生漏的婆羅門前往佛陀的處所,和其他比丘相互問訊後退坐一旁。
當時,生漏婆羅門請示佛陀:「應該要如何看待惡知識?」
佛陀回答:「當如觀月。」
婆羅門再請示:「那應當如何看待善知識呢?」
佛陀同樣回答:「當如觀月。」
婆羅門說:「您現在只是略說而已,沒有廣演其義,希望您能詳細說明,使未能明瞭者皆能領悟。」
佛陀告訴婆羅門:「我現在就為你開示,你要專心諦聽,並且好好思惟。」
佛陀對生漏婆羅門說:「惡知識猶如月末之月,晝夜周旋,漸漸減損,甚至有時還會隱沒不見。惡知識因漸漸不信佛法之故,所以不守戒律、不聽聞佛法、不願布施,沒有智慧;因為如此,命終後將墮入地獄之中。
佛陀對生漏婆羅門說:「惡知識猶如月末之月,晝夜周旋,漸漸減損,甚至有時還會隱沒不見。惡知識因漸漸不信佛法之故,所以不守戒律、不聽聞佛法、不願布施,沒有智慧;因為如此,命終後將墮入地獄之中。
而月初的月亮經歷晝夜,光明漸增,漸漸盛滿,直至十五日之夜即圓滿具足,一切眾生沒有不看到的。善知識因愈來愈相信佛法,所以遵守戒律、聽聞佛法、歡喜布施,智慧增長;也因為如此,命終將生天上善處。所以,我才會說善知識趣向滿月。」
接著,佛陀說了一首偈子:
「若人有貪欲,瞋恚癡不盡,
於善漸有減,猶如月向盡;
若人無貪欲,瞋恚癡亦盡,
於善漸有增,猶如月盛滿。」
「若人有貪欲,瞋恚癡不盡,
於善漸有減,猶如月向盡;
若人無貪欲,瞋恚癡亦盡,
於善漸有增,猶如月盛滿。」
佛陀勉勵生漏婆羅門應當學習如初月般,善業漸增。
生漏婆羅門聆聽開示後隨即讚歎:「佛陀,您說的真是太好了!我如黑暗中的人得以重見光明、迷路的人找到出路。請允許我成為受持五戒的佛弟子,我將終身持戒無有違犯。」佛陀應允後,生漏婆羅門歡喜依教奉行。
人要有反省,才能知到自己該修正的地方,若不能,需要善知識的指導,才能有明顯的進步。畢竟一般人的眼睛,都只是看外面,缺乏內省的能力!
人的習氣要改,是不容易,但可以透過對哲理的薰習來改善,思想如果能啟發,對善惡的判斷力就能增強,因為有覺知力,要改就不難。猶如走在叉路上,知道路,就不會迷失方向!
時間是自己的,所以不管多少,應該天天有歡喜心,把座右銘、經典,讀誦一下,讓自己於善法中薰習,猶如清水投於濁水,久了自然能明顯改善!
現有的處境,或許有不滿意的地方,但思想若能改變,相信是改變不滿最佳的妙方。因此善法的薰習,要當作是吃飯,絕不能缺少的!
人要有反省,才能知到自己該修正的地方,若不能,需要善知識的指導,才能有明顯的進步。畢竟一般人的眼睛,都只是看外面,缺乏內省的能力!
人的習氣要改,是不容易,但可以透過對哲理的薰習來改善,思想如果能啟發,對善惡的判斷力就能增強,因為有覺知力,要改就不難。猶如走在叉路上,知道路,就不會迷失方向!
時間是自己的,所以不管多少,應該天天有歡喜心,把座右銘、經典,讀誦一下,讓自己於善法中薰習,猶如清水投於濁水,久了自然能明顯改善!
現有的處境,或許有不滿意的地方,但思想若能改變,相信是改變不滿最佳的妙方。因此善法的薰習,要當作是吃飯,絕不能缺少的!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